
隨著寒假結束,不少學生出現頭痛、腹痛、焦躁不安,甚至賴床不願起身的情況,部分教師也面臨心悸、失眠等困擾,這些都可能是「收假症候群」的徵兆。對此,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提醒,若情緒低落、睡眠困難持續影響日常生活,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,以順利適應新學期的挑戰。
面對孩子的不安與抗拒,家長的引導與支持至關重要。蘇柏文主任建議,家長應幫助孩子逐步調整作息,避免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或打電動,以減少情緒波動。此外,對於年紀較大的青少年,家長可與孩子主動討論開學可能面臨的壓力,如課業挑戰、師生互動、同儕關係等,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與安全感。
蘇主任指出,有些青少年對開學感到焦慮,可能與學習成就感不足或人際關係問題有關,若家長此時過度責備,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孤單無助,形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家長應以理解和陪伴為主,協助孩子建立正向心態,適應新學期的生活節奏。
若孩子開學前出現明顯的不安或壓力反應,可透過腹式呼吸、撰寫日記、尋求同儕支持來調整情緒,若焦慮情緒持續影響學習與日常生活,建議家長可協助孩子尋求學校輔導室或心理諮詢資源,及早獲得專業協助。
開學不僅是學生的挑戰,對教師而言更是一大壓力來源。除了教學與學生管理,還需應付繁重的行政事務,加上數位科技普及,教師經常處於「24小時待命」的狀態,長期下來容易導致疲憊與焦慮。
蘇主任提醒,教育是一場長遠的旅程,教師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,應適時留給自己喘息空間,透過以下方式調適壓力:
正念冥想:靜心練習,專注當下,降低壓力。
泡澡或聽音樂:放鬆身心,促進舒緩。
設定工作界限:合理安排時間,避免過度投入工作而忽略自我需求。
面對開學壓力,無論是學生、家長還是教師,都不必獨自承受。適當調整作息、運用心理調適技巧,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資源,才能讓新學期順利展開,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新的挑戰。